我认为,将非虚构写作权利开放于大众,在当下中国有***大意义。
首先,中国普通大众的写作,基本被局限于中小学的作文训练,毕业后便迅速与社会现实生活形成断层,仅有一小部分“文学爱好者”进行小说、诗歌等写作,散文这种文体也逐渐不受欢迎。而当代中国有太多生动精彩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个人故事,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殊为可惜。
其次,传统媒体的衰落已经呈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无法承担特稿生产的***大成本和投入,而砍掉了调查报道或者特稿部门。这使“窄义”的非虚构写作进一步凋零。同时,传统媒体的特稿写作方式,也面临着读者口味变化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发展,读者对内容的要求已经比较多地倾向有写作者个人化的痕迹,即使在非虚构作品中亦然。
在这种情况下,大众的非虚构写作已经超越了媒体记录的功能,而成为一种与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跨界交叉的尝试。对于个人而言,其意义更远超写作本身。越来越多的写作者认为,写作对于心灵疗愈、连接他人,传播知识以及当下所流行的社群组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写作是一种令人沉静的表达方式,它也在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所以,如果以“广义”的非虚构写作来定义,成立八年的“中国三明治”早在2011年便开始倡导普通人的非虚构写作,号召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写作者来写下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者周边的真实故事。






























本文档共462页,请下载完整版阅读。
免责声明: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内容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或个人)所有,由小编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