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ESG未来基金会联合发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市场交易正式开启,虽然市场初期仅纳入电力行业发电企业,但COP26和“1+N”双碳政策体系预示着,未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逐步加入全国碳交易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承担过量排放带来的经济和环境成本。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和全国碳排放市场的完善,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主动向公众披露碳排放信息的渠道有两类:一类公司主要通过年报、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环境范畴章节披露排放数据;另一类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招商银行1等)除ESG报告外会另发碳排放专项披露报告,公布公司温室气体排放相关计算数据和核算方法。截至2021年底,仅有约20%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气候变化、碳相关内容2,不同公司ESG报告披露环境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披露数据的种类也各有差异,这导致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仍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缺乏统一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标准。基于此现状,本报告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市值前100家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公司发布的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社会责任、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根据公司实际碳排放强度、实际减排效果、数据披露质量和未来减排计划,对公司碳排放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打分。本报告旨在通过多维度评级的方式提升公司自主披露碳排放信息的意识、提高公司碳排放信息的披露质量,推动公司侧碳排放数据披露格式的专业化、统一化和完善化。
面对“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核心目标,中国上市公司不仅需要加速推动低碳化商业发展,还需要及时、准确、全面地披露公司排放数据和相关环境信息。碳市场机制下公司碳排放水平与其经营成本紧密挂钩,为更好地评估公司偿债能力并定价公司资产,资本市场对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对比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3月2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新的上市公司气候信息披露提议,拟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碳排放量和气候相关风险,规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直接排放(范围一排放,指自有设施的碳排放)和间接排放(范围二排放,指外购电力热力碳排放)以及其他排放(范围三排放,指供应链上、下游的排放)。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气候风险将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获得更多、更准确的排放信息以协助投资决策。清晰明确的披露要求能帮助上市公司更高效地披露信息,满足投资者需求,从而实现投资双方的互利共赢。上市公司高质量碳披露的实际意义在于:一方面,由于真实、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的基础,公司碳计量所需的基础数据披露更应该透明、公开、完整;另一方面,碳排放信息的高质量披露,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使大众掌握公司温室气体真实排放情况,助力公司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
本文档共79页,请下载完整版阅读。
免责声明: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内容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或个人)所有,由小编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